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森林生态系统.pdf

pdf,导则,其他规范
文档页数:24
文档大小:762.7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其他规范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附件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20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guidelinesforbiodiversity monitoring-Forest

ecosystems

(征求意见稿)

目次

前言... 111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观测原则.5观测目标6观测准备..7观测场和样地设置.8观测指标和方法9数据处理和分析. 1010质量控制. 1111观测报告编制.. 11附录A(资料性附录)样地概况信息调查表. 12附录B(资料性附录)各生物类群调查记录表 .13附录C(资料性附录)样地生境要素调查记录总表. ..16附录D(资料性附录)干扰观测记录表.. 17附录E(资料性附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19附录F(资料性附录)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观测报告编写格式 21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规范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附录A、B、C、D、E、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于20口口年口口月口口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口口年口口月口口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森林生态系统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观测.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89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3195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GB/T7480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GB/T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1543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GB/T3272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底物诱导呼吸法GB/T3302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35224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天气现象GB/T3522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向和风速 GB/T 3522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空气温度和湿度GB/T35228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GB/T35231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 GB/T 3523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蒸发GB/T35233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温HI84水质无机阴离子 GB/T3537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HJ/T198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346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39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505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稀释与接种法(BOD5)的测定HJ535水质氨氮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6 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 636 HJ 671 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水质总磷的测定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HJ 710.1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HJ 710.3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HJ 710.4 HJ 710.5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爬行动物HJ710.10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中型土壤动物 HJI710.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HJ710.1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型真菌HI828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LY/T1228森林土壤氮的测定 ISO/TS 29843.2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LY/T1232森林土壤磷的测定LY/T1234森林土壤钾的测定 LY/T1236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LY/T1240森林土壤交换性酸度的测定LY/T1243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LY/T1244森林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测定 LY/T1245森林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LY/T1246森林土壤交换性钾和钠的测定LY/T2517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管理规范 LY/T1952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县域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环境保护部2017年第84号公告) 县域昆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环境保护部2017年第84号公告)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森林生态系统forestccosystem

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及其与环境组成的复合体,也包括特定的以灌木为主的特定生态系统,是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基本功能单位.

主观测场main obscrvation plot

指在一定区域内分布的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设置的长期固定观测场地,在其中主要开展生物群落观测,并进行大气、土壤和水文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观测.

3.3

辅观测场subsidiary observation plot

典型地段上设置的固定观测区域.辅观测场作为主观测场的一种必要补充,采用样方、样线等观测 在一定区域内,针对主观测场所不能覆盖的其他重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方法,对重要生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观测,从而拓展所观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以提高观测的可靠性.

3. 4

样方法quadrat samplingmethod

测场和辅助观测场内设定. 观测者在设定的样方中计数见到的生物实体的观测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生境,一般在主观

3. 5

样线法 line transect method

观测者在观测样地内沿选定的一条路线记录一定空间范围内出现的物种相关信息的方法.

4观测原则

4.1系统性原则

应明确观测目标,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测指标,能够确实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和生物变化之间的关系:观测样地应具有代表性,应涵盖所在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在有限样地内能较好地反映观测区域内森林生物多样性特征和变化规律:应采用统一、标准化的观测方法,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4.2可操作性原则

通条件和工作条件: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应采用效率高、成本相对低廉的观测方法. 观测计划的制定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观测场和样地应具备一定的交

4.3可持续性原则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