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49.020 V04
H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8428-2014
航空复合材料闪光灯激励红外热成像 检测方法
Inspectingmethodforinfraredflashthermography ofpositematerialsfor aerospace
2014-05-19发布201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8428-2014
目1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方法概述 5一般要求 6仪器系统 7参考试件 8检测程序 9数据处理 10检测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数据处理示例
HB8428-2014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
本标准起草人:李慧娟、霍雁、张存林。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ⅡI
HB8428-2014
航空复合材料闪光灯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闪光灯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的一般要求、系统构成、检测参数设置、检测程序及 数据处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航空行业所用碳纤维层压板、玻璃钢等复合材料内部分层、夹杂等缺陷进行检测, 对夹层结构内部脱粘、积水、积油等缺陷进行检测,适用于对产品进行外场及在役检测。
其他材料的闪 光灯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604.9无损检测术语红外检测 GB/T19870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 GB/T26643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导则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9及GB/T2664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方法概述
闪光灯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方法通过闪光灯阵列对被测物表面进行加热,使用红外热像仪探测并记 录被测物体在闪光灯激励前后的表面温度场分布及其变化。
闪光灯发出的光脉冲在被测物体表面形成面 热源,热波在被测物体内部进行热传导,被测物表面温度场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在热传导的过程中被 测物体内部的缺陷、损伤和结构造成的热属性差异会影响其相应表面区域的冷却过程。
热像仪探测并记 录被测物表面的温度场变化,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可获得被测物体内部的缺陷、损伤和结构信息。
检测 原理如图1所示。
HB8428-2014
热像仪
闪光灯
控制与数 据处理
空气隙
被测物体
图1闪光灯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原理图
5一般要求
5.1人员资格 从事红外热成像检测的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并通过相应级别的资格鉴定与认证。
5.2检测环境 5.2.1检测环境中应避免存在干扰检测的热辐射源,宜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进行。
5.2.2检测环境温度及湿度控制在仪器、设备及材料允许范围内。
5.3检测安全 5.3.1检测过程中应对激励闪光进行必要遮挡以避免对操作者眼睛造成伤害。
5.3.2不允许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中进行。
6仪器系统
6.1系统组成 闪光灯激励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由红外热像仪、闪光灯阵列热激励系统、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数 据分析软件等部分构成。
6.2红外热像仪 6.2.1应能通过探测物体表面的热辐射量来测量被测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变化,应能采集并记录检测全 过程中被测物表面的温度场变化数据,应符合GB/T19870的要求。
6.2.2镜头及探测器组合应能满足所需检测最小缺陷在探测器上占有至少9个相邻像元。
6.2.3应能在整个数据采集过程中连续工作,并能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实时数据输出。
6.2.4在闪光灯加热后被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内,热像仪的输出信号响应近似线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