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 3012-1987 进出口钢材化学分析方法 非水滴定法测定碳量.pdf

外经贸
文档页数:4
文档大小:2.73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外经贸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部标准
进出口钢材化学分析方法WM3012-87 非水滴定法测定碳量
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口钢材中碳素钢及高、中、低合金钢的碳量测定。

测定范围:0.05%~2.00%。

本标准遵守GB1467一78《冶金产品: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的总则及一般规定》。

1方法提要 将试样置于瓷舟中,于高温炉中通氧气燃烧,碳氧化为二氧化碳,并以氧气负载二氧化碳,经除 硫后,用乙二胺-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溶液吸收滴定。

2试剂 2.1硅胶:变色硅胶。

2.2碱石灰(60目):颗粒状固体。

2.3二氧化硅粉:需经1250℃灼烧30min后使用。

2.4锡粒:不含碳及碳化物。

2.5,洗气液(重铬酸钾-硫酸溶液):称取30g重铬酸钾置于600ml烧杯中,加140m!水,加热溶 解,冷却,缓缓地加人500ml硫酸(p约1.84g/m1),冷却备用。

2.6硫酸:1+1。

2.7过氧化氢:30% 2.8除硫管:内盛二氧化锰或钒酸银,两端用脱脂棉花轻轻塞住。

2.9乙醇:95% 2.10乙二胺-乙醇溶液:1+1。

2.11丙三醇-乙醇溶液:1+1。

2.12氢氧化钾溶液:10%。

2.13百里酚酞溶液:0.5%。

称取0.5g百里酚酞,溶解于乙醇(2.9)中,并用乙醇(2.9)稀释至 100ml。

2.14茜素黄R溶液:0.1%。

称取0.1g茜素黄R,溶解于乙醇(2.9)中,并用乙醇(2.9)稀释至 1c0ml. 2.15基准碳酸钠:称取约0.5g基准碳酸钠置于瓷坩埚中,于270℃干燥1h后,冷却,备用。

2.16非水标准溶液(乙二胺-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16.1配制:于1000ml容量瓶中加人200m1乙醇(2.9),50m1丙三醇-乙醇溶液(2.11),50ml 乙二胺-乙醇溶液(2.10),摇匀。

再加人10m1氢氧化钾溶液(2.12)(若测定低碳时,加150ml氢氧化 钾溶液),加1.5m1百里酚酞溶液(2.13)和1.5m1茜素黄R溶液(2.14),然后加乙醇(2.9)稀释 至刻度,摇匀,备用。

2.16.2标定:称取基准碳酸钠(2.15)0.0100~0.0250g三份,分别置于已经1050℃灼烧1h后的 瓷舟中,用约0.1g二氧化硅粉(2.3)覆盖,加与样品等量的锡粒,以下按第4章分析步骤进行滴定。

按式(1)计算非水标准溶液对碳的滴定度(T):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1987-11-11批准1988-04-01实施 22
WM3012-87
mx0.1133 T(1)
V, 式中:T---非水标准溶液对碳的滴定度,g/ml; V一-一滴定所消耗的非水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一基准碳酸钠的量,g; 0.1133-碳酸钠换算为碳的系数。

仪器装置 仪器装置见图1、图2、图3。

3
12
(]1113 图1
大2000ml/min;6一洗气瓶,内盛有占体积三分之一高度的洗气液(2.5); 7一干燥塔,上下盛硅胶(2.1),中层盛碱石灰,层间以玻璃棉相隔:8一瓷 管;9一瓷舟;10一管式炉带温度控制器:11一除尘管;12一除硫管; 13一二氧化碳吸收杯:14--自动滴定管 除硫管(见图2):内盛除硫溶液(2.8),装人量50~60mm高。

内66
内 8
内211

图2
.23
WM3012-87
二氧化碳吸收杯(见图3):内盛非水吸收滴定标准溶液(2.16.1),装人量约为挡板以上30mm 高。

54
-$0.525
玻璃挡板66 (回流管附近不开孔)2
浮沉子 (喀砂) 6-$0.3 四周不少于六个小孔 内2
图3 分析步骤 4.!

分析前准备:将炉温升至1250℃(高合金钢升至1350℃),整个瓷管分段灼烧,每次灼烧10min 后冷却。

接好分析装置。

加人非水标准溶液(2.16.1)至吸收杯的挡板以上3cm高。

按分析步骤4.2 条燃烧两份非标准高碳试样,当吸收杯中挡板以下的非水标准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时,立即滴加非水 标准溶液至吸收杯中整个溶液再转变为浅蓝色,并经间歇通氧气不变时,即为终点色泽。

按分析步骤4.2条灼烧标准钢样,以检查仪器装置是否正常。

4.2试样分析:按表1称取试样量。

置于已经1250℃灼烧1h后的瓷舟中,加人与试样量相等的锡 粒覆盖,用长钩将瓷舟推人高温炉内的高温区,预热20s(高合金钢预热40s),以500ml/min的流速通 氧气,待预置的非水标准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时,立即滴加非水标准溶液至吸收杯中整个溶液再转变为 浅蓝色与原认定终点色泽相同,并经间歇通氧气不变时为终点。

关闭氧气,取出瓷舟,放掉部分吸收 液,使液面仍保持原来3cm高度。

以备测定下一...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望千山
我的头像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