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BSF 024-2023 湖北省林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规范.pdf

024,2023,HBSF,pdf,林火,团体标准
文档页数:41
文档大小:5.65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团体标准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ICS 65.020.99 CCS B 60 T/HBSF 林 业 团 体 标 准 T/HBSF024-2023 湖北省林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 制规范 ImplementationPlan Compilation Specification forHubei Provinee Forest Fire BarrierSystem ConstructionProject 2024-10-18发布 2024-10-21实施 湖北省林学会 发布
T/HBSF 024-202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编制程序 2 4.1工作准备 2 4.2明确防火区域 4.3外业调查 4.4文本编制 2 4.5征求意见 4.6方案审定 5编制大纲.

6编制要求 6.1总论 6.2项目总平面设计 6.3单项工程设计 6.4投资概算 6.5项目招标方案 6.6保障措施 6.7 效益分析 6.8附表 6.9附图 附录A(规范性)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9 A.1 林火阻隔系统分类. 9 A.2建设类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A.3利用类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2 附录B(规范性) 附表.. 3 附录C(资料性) 设计参考图通用模板 25 附录D(规范性) 矢量数据库, 35 附录E(资料性) 编写格式与要求 38
T/HBSF 024-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晨、文红波、赵洪波、谈建文、路宽、马江、徐茹洁、徐晓博、段丹、宋静、 黄健、穆俊明、曾刚、刘宁、张文宇、王晓光、吴吉.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存在疑问或修改意见,可咨询或至湖北省林学会,联系电话:, 邮箱:. II
T/HBSF 024-2023 湖北省林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湖北省林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程序、编制大纲、编制要求、林火阻隔系 统建设技术要求、附表、设计参考图通用模板、矢量数据库要求及编制格式与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全省各地林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LY/T2813木荷防火林带造林技术规程 LY/T3355油茶 LY/T 2616 生物防火林带经营者护技术规程 LY/T 5007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 LY/T5002 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DB42/T609湖北省主要适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及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火区fireorotectionarea 火区,并向社会公布,部分市(州)、县(区)一般将行政区域内林地(林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 内的野外区域划为防火区, 3. 2 林火阻隔系统forestfirebarrier system 林区内由人工开设或自然形成的,符合防火标准要求、具有一定宽度,能有效阻隔林火蔓延,封闭 式的带状阻燃物集成体系.

3.3 自然阻隔带naturalbarrier 由自然阻燃物组成的阻火区域,包括河流及河滩、沼泽、湖泊、湖滨带、水库、塘池等湿地及裸岩 区. 3.4 工程阻隔带 engineering barrier band 通过人工措施,采用无生命的阻燃物营建的防火区域.

包括防火线、生土带、电力高压线走廊、道 路等.

3.5 防火线fire escape 按一定线路,在规定宽度范围内,通过人工清除地表层上的低矮可燃物、植被枯落物(不清除地上 高大乔木),不翻起地表新土,需铺设阻火材料,能有效阻隔地表火与树冠火的带状空间.

3.6 生土带rawsoil
T/HBSF 024-2023 按一定线路,在规定宽度范围清除地表上植被,翻起地表新土,能有效阻隔地表火与树冠火的 带状空地.

3.7 电子高压线走廊powerlinescorridor 电力高压线杆(塔)下方的地表为防止电线短路、断落,引发森林火灾而清理出来的具有一定宽度 的无植被带状区域.

3.8 生物阻隔带biologicalbarrierband 由地表覆盖有难燃活立植物组成的林火阻隔带状区域,包括生物防火林带、天然植被带等.

3.9 防火树种 fire-resistant tree species 具有适宜的生物学、生态学和造林学特性,高含水率、低易燃性、较强抗火性、耐火性的树种.

3.10 组合阻隔带bined barrier band 在规划阻隔带的宽度位置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阻隔带构成的林火阻隔系统.

3. 11 林木阻隔网forestfire barriernet 防火区内由多条阻隔带形成的闭合式阳火网络.

3. 12 林木阻隔网密度densityofforestfire barriernet 防火区域内林地单位面积林火阻隔网的数量(长度或面积).

林火阻隔网密度,分为长度密度和面 积密度.

3.13 长度密度longthdensity 防火区域内,林火阻隔网的长度(米)之和与区域内林地面积(公顷)之世,单位:米/公顷.

3.14 面积密度area/density 防火区域内的阻隔网面积(公顷)与林地面积(公顷)之比,单位:隔网面积(公顷)/林地面 积(公顷) 4编制程序 4.1工作准备 收集防火区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成果资料,包括历年火灾、气象信息、野外火源、森林可燃物、减灾 能力等森林火灾相关资料及地形图、卫星影像图、第三次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成果、森林资源管理“一 张图”成果、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成果等基础资料 4.2明确防火区域 按照落地性原则,充分与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林权者沟通后,确定开展本次林火阻隔系统建设 的防火区域.

4.3外业调查 结合高清影像图等辅助工具开展现场调查区划,对防火区的林火阻隔系统建设现状进行全面摸底 调查,并建立现状矢量数据库.

结合防火区地形、坡度、四周树高、易燃物种类、风向、风速、交通条件、扑救能力分析等主要火 险因素分析,对实施地块进行小班区划,调查坡度、坡位、坡向、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海拔、优势树 种、蓄积量等小班因子,并建立林火阻隔系统建设矢量数据库.

4.4文本编制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