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奥利亚罗非鱼,原产于非洲,80年代引进我国.为保护和保存引进的奥利亚罗非鱼的优良经济性状,防止苗种生产中种质混杂和性状退化,并开展该鱼种质的有效监测,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七五”、“八五”科技攻关成果的总结.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锋、王和海、胡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 1042--2000
奥利亚罗非鱼
Blue tilapia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aurea)主要生物学性状、生长与繁殖、遗传学特性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奥利亚罗非鱼的种质检测.
2名称与分类
2.1名称
2.1.1学名
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aurea).
2.1.2别名
蓝罗非鱼、奥利亚非鲫、奥利亚丽鲷等.
2.2分类位置
属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孵光鳃罗非鱼属(Oreochromis).
3主要生物学性状
3.1外部形态特征
3.1.1形态特征
体形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呈弧形,无腹棱.吻圆钝,突出.口小端位,口裂不达眼前缘,无口须.体披栉鳞.体色蓝灰色,鳃盖后部有一深蓝色斑块.咽喉部呈银灰色.体侧上鳞片中央的色素较边缘深,鱼体两侧有垂直暗带.成鱼背部略带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背鳍边缘红色.胸鳍淡灰色透明.臀鳍深蓝色.尾鳍终生有蓝绿色斑点,不形成明显的纵向或横向暗带条纹,其末端平截不分叉,呈现橙红色,腹鳍深蓝色,长有生殖突起.稚鱼青灰色带金色光泽,体侧有深灰色垂直暗带,背鳍硬棘幼鱼前期有一较大黑点,以后逐渐消失.各龄鱼体色因环境改变而迅速变淡或加深.奥利亚罗非鱼外形见图1.
图1奥利亚罗非鱼外形图
3.1.2可数性状
3.1.2.1背鳍鳍式:D.XV~XVI,11~13.3.1.2.2 胸鳍鳍式:P.0 11~14.3.1.2.3 腹鳍鳍式:V.1 5.3.1.2.4 臀鳍鳍式:A.Ⅱ,9~11.3.1.2.5 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25~29.3.1.2.6 侧线断折,呈不连续两行.侧线鳞数:上段为18~29,下段为12~18.3.1.2.7 颌齿上下颌有圆锥状颌齿各为三列,最外一列为“Y"型.
3.1.3可量性状
可量比例性状变动值见表1.
表1可量比例性状变动值
项 目 范 围全长,cm 20.5~34.5体长,cm 17.0~29.6体长/体高2.53~2.94体长/头长 2.56~4.29体长/尾柄长 5.89~9.87体长/尾柄高 6.06~10.21头长/吻长 2.39~3.50头长/眼径 3.72~5.24头长/眼间距 2.06~2.35注:此表为无锡地区2至3龄奥利亚罗非鱼的实测数据.
3.2内部结构特征
3.2.1
分二室,前室较大,后室细长.
3.2.2肋骨
肋骨数13对.
3.2.3下咽齿
左、右下咽骨愈合,其上有浓密的齿.
3.2.4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颅后椎数、腹椎数、尾椎数之和)为29~30.
3.2.5腹膜
黑色.
4生长与繁殖
4.1生长
池塘饲养条件下,不同年龄组鱼的体长和体重的理论值见表2.
表2不同年龄组鱼的体长和体重理论值
年龄,龄 1 2 3体长,cm 13.06±0.47 19.49±1.23 23.93±1.49体重,g 85.69±10.17 231.95±37.6 417.14±44.99注:主要根据鳞片上的年轮数.
在同等饲养条件下,雌鱼的生长率仅为同龄雄鱼的54%~90%.
4.2繁殖
4.2.1性成熟年龄
雌、雄鱼初次性成熟为4~6月龄.
4.2.2产卵
越冬鱼种在水温24~26℃条件下,饲养1~1.5个月即可繁殖,年产卵3~5次,每次间隔15~30 d.
4.2.3繁殖水温
繁殖最适水温为24~26℃,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繁殖减少.
4.2.4怀卵量
不同年龄组鱼的个体怀卵量见表3.
表3不同年龄组鱼的个体怀卵量
年龄,龄 1 23体重,g 50~150200~350 400~600绝对怀卵量,粒 250~600 800~1200 1 300~2 500相对怀卵量”,粒 4~3 3~21)绝对怀卵量,指直观可数的卵粒数.2)相对怀卵量,指单位体重(g)所含卵粒数.
5 遗传学特性
5.1同功酶
醇脱氢醇(ADH)电泳图谱,肝中ADH有2个位点,2条谱带,无多态(见图2).
图2奥利亚罗非鱼肝组织ADH同工酶电泳图谱
5.2染色体数
体细胞染色体数2n=44.
5.3核型
雌、雄鱼核型完全一致,有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3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12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组)7对,染色体臂数(NF)50(见图3).
图3奥利亚罗非鱼染色体组型
核型公式:6sm十24st十14t.
6检测方法
6.1生化遗传分析
6.1.1电泳样品制备
将鱼杀死,取肝脏组织0.3g,以4倍体积0.3%的氧化型辅酶1液匀浆,在冷冻离心机中以17000r/min离心2次,第一次离心后,去除上层油膜,再第二次离心,至上层溶液澄清为止,取上清液点样.
使用水平平板电泳仪和浓度为7.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极缓冲液采用EBT缓冲液[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步骤为:
a)预电泳.恒温5℃时,将预先制备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放在冷却板上,在50mA电流下,预电泳
30 min.
b)前电泳.预电泳后,用微量加样器在每个点样孔内加人8μL样品,在25mA电流下,前电泳10min,再进行正式电泳.
c)正式电泳.在275V电压下,电泳时间为3~5h..
d)染色.将电泳后的电泳胶板放人在恒温箱37℃保温的染色液中染色,至酶带清晰显示为止.染色液配方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6.2染色体检测
6.2.1标本制备
采用肾组织细胞加植物血凝聚素(PHA)短期培养法及空气自然干燥法,制片,吉姆萨(Giemsa)染色.吉姆萨染色液配方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
6.2.2计数
在光镜下,选取染色体铺散良好、完整的中期分裂相计数染色体数目,确定2n数.
6.2.3形态分类
选择10个以上的分裂相,进行显微拍照,按放大照片对染色体组型分析,按形态归类.
6.3结果判定
各项测定结果,对照标准指标,综合分析判定,是否符合标准.同时,计算出符合标准的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