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T8086-94
渔船制冷机组安装技术要求
代替SC86---.82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渔船的制冷机组布置和安装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氟利昂为制冷剂的直接蒸发式的新建渔船的鱼货保冷,冻结和冷藏系统的制冷机组的布置和安装.
2引[用标准
SC/T8087制冷系统密性试验技术要求
3一-般规定.
检部门检验合格方能上船安装.
3.2机组安装应尽量远离炉灶、渔船主、辅机排烟管等发热源.
3.3制冷系统各设备的相互位置应尽量靠近且应符合工艺流程顺序,并应考虑安装操作和维修的方便.
3.4各设备内腔均应清洁,不允许有任何杂物、锈迹、水气、油污(冷冻机油除外)存在.
3.5安装过程需间断进行时,各通大气口应封闭,到下次安装时才可拆开,组装完毕后应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除水气.
3.6机组的各种压力表、温度指示器及继电器等,其安装位置应考虑防震,防滴水,并便于观察和调节.
4制冷压缩机
4.1制冷压缩机装船前需拆检时,须经得船检部门同意.
4.2制冷压缩机船上的布置,其主轴线应以与船体中线平行为宜.安装时相对设计的误差,横轴线位移量应不大于10mm,纵轴线的位移量应不大于5mm.
4.3制冷压缩机的主轴线和电动机轴线应在一条直线上,用弹性联轴器时,其径向偏移量应不超过0.25~0.3mm,两轴线的角向偏移量不超过40.
4.4制冷压缩机基座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并应考虑整机的防震,其面积应比机组底座尺寸稍大,四周至少应大于10mm.
4.5压缩机排出端应在截止阀前装设安全阀,放管应和回流管接通且不应装设任何关闭设备.
5冷凝器
5.1冷凝器布置,一般沿船体中线方向为宜,并应尽可能布置在机舱的顶部,出液口应朝下,安装时应留有可拆卸端盖及清洗水管的位置.
5.2冷凝器的固定吊、支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不少于两个.
5.3吊、支架圆环与冷凝器外壳间,应有厚度不小于5mm的橡胶等软性垫片,且垫片应比圆环每边宽
不小于4mm.
5.4冷凝器冷却水应由专用泵供给,供水压力应不低于0.12MPa,进水管上应装有水阀以调节水量.
6贮液器
6.1贮液器的布置应比冷凝器低,进液口应朝上,从贮液器上进液阀的进口法兰平面到冷凝器出液口的高度应不少于200mm.见图1.
图1
6.2贮液器和冷凝器之间应设置专门的平衡管,如图1.
6.3贮液器应设有液位指示器,液位指示器应能关闭,以防止液位指示器发生破损时,制冷剂大量流失.
6.4贮液器及冷凝器的安全阀放管应接至甲板以上的安全地点.
6.5贮液器的固定支架应符合第5.2,5.3条的要求.
7热交换器
7.1热交换器应尽量布置在靠近制冷调节站的位置上,且到压缩机吸气口的管路尽量短.
7.2热交换器应有可靠的固定吊、支架、壳体不应和吊、支架直接接触.当用圆环支架固定时,壳体与圆环间应有厚度不小于10mm的橡胶垫片,垫片应比圆环略大,每边不小于2mm,当用吊耳支架固定时,应有厚度不小于40mm的硬木垫,见图2.
7.3热交换器壳体不允许和船体金属构件及其他管件,设备直接接触,间距应不小于50mm.
图2
8.1干燥器或干燥过滤器安装位置应便于干燥剂的更换,其布置应使干燥器能旁通并关断,以便在拆开时不妨碍系统运行.
8.2干燥器及过滤器分设的系统,其布置应能使系统在投入正常运转时,制冷剂不经过干燥器,只通过滤器,布置如图3.干燥器和过滤器合为一体的系统,应有相应的旁通措施,防止干燥剂在设备运转时被带入系统内.
图3
9中间冷却器
9.1中间冷却器仅用于双级(或三级)制冷装置的系统,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制冷压缩机,并便于调节.9.2中间冷却器固定吊、支架应符合7.2,7.3条要求.
10油分离器
10.1在压缩机排出口与冷凝器之间应装设油分离器,此油分离器应装有油管.
11管子及其附件
11.1管路连接垫片用胶质石棉板或紫铜片,或经船检部门同意的新材料,管系中使用的各种阀件、连接件、仪表,应按有关标准合理选取,并安装在适当的位置.
11.2管路的布置应便于制冷机组的操作、保养和检查,尽量沿舱顶或舱壁安装,应有牢固的支架、吊挂装置.低温回气管路不应和支架直接接触,应在管子与支架之间加以与绝热层同等厚度的木垫,然后固定并按11.16条包扎绝热层.
11.3管子应尽量简短,以直线敷设为原则,接头弯头应最少.弯曲部分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曲率半径,不应有不必要的U形弯头.
11.4管系布置时应考虑管路中的变化,水平管应沿制冷剂流动方向略下斜,其斜率可取1:200~1:250.
11.5穿过舱壁的管路,应用通舱管件,并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管子不应和舱壁及固定螺钉直接接触,如图4.
图4
11.6压缩机排出管的布置应能避免压缩机停车时,排气管中的油或液态冷剂倒流到压缩机内,两台以上压缩机并列连接时应设有均压管,如图5.
图5
11.7吸入管的布置应注意防止在压缩机起动或减轻负荷时引起液击或油击,如果只有一台压缩机时,其吸入端--般不设存液弯头,当有两台以上并列连接时应设置存液弯头,如图6.
图6
焊接管的端面应锉光,清除毛刺和脏物.凡焊接的管路过长,可在2~3m的部位采用少量的法兰连接,且应选用凹凸法兰.
11.9管子接头不允许用平肩接头,通径在16mm以下的铜管,可采用把管口扩成45°喇叭口的螺纹接头连接,如图7.喇叭口不应爆裂.毛刺应清除.
图8
图7
11.10紫铜管相同管径对接时,应采用套管焊接的结构形式,如图8.
11.11连接三通管时应预制三通接头为宜,也可采用旁通焊接.旁通管的端面应与所接管的外径弧度一致,旁通孔径应不小于旁通管的内径.如图9a.,图9b.,图9c.为正确;图9d.,图9e.为错误.
图9
11.12管系中阀件的安装位置应便于操作,手柄不得朝下,要注意阀门的进出口应和流动方向一致.如阀门上有流向标记应按标记方向安装:如无流向标记则按照低进高出(电磁阀除外)的流向原则安装.11.13膨胀阀感温包应安装在热交换器前的蒸发器回气管的水平部分,并与管子有良好的接触,感温包及毛细管与外界应有良好的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