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前言引言 R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3缩略语5 SE检测6 近场支付检测 117 远程支付检测 128 客户端软件检测- 12可信服务管理系统检测 1510受理终端检测 28附录A(规范性)SE及受理终端检测方法 37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JT/T1059《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技术规范》的第8部分.JT/T1059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安全单元;第3部分:近场支付;一第4部分:远程支付;一第5部分:客户端软件:第7部分:受理终端; 第6部分:可信服务管理系统;第8部分:检测.
本文件代替JT/T1059.8-2016《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技术规范第8部分:检测项目》,与JT/T1059.8-201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3. 15 3. 18) ;一删除了可信服务管理系统检测项目基本要求(见2016年版的5.1):增加了电子钱包应用功能检测的要求(见5.4.4);增加了电子现金应用功能检测的要求(见5.4.5);-增加了NFC二维码应用功能检测的要求(见5.4.6);一增加了近场支付检测的要求(见第6章);一增加了远程支付检测的要求(见第7章); 一-更改了可信服务管理系统的接口报文格式检测的要求(见9.4.1 2016年版的5.5.2);一更改了可信服务管理系统的接口业务处理检测的要求(见9.4.2 2016年版的5.5.3);一更改了读写终端的硬件检测要求(见10.1.1 2016年版的7.1.1);-更改了移动终端硬件检测的要求(见10.2.1 2016年版的7.2.1); 一增加了读写终端软件的电子现金终端功能检测的要求(见10.1.2.3);-增加了扫码终端检测的要求(见10.5);-增加了人脸识别终端检测的要求(见10.6):-增加了SE及受理终端检测方法的内容(见附录A).
一删除了“反向工程、单粒子效应、工作密钥、终端主密钥、物理安全性、授权管理者、加载文件、 组织安全策略、评估对象”的术语和定义(见2016年版的3.3、3.4、3.7、3.8、3.11、3.1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交通运输部信息通信及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北京中交金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慧云测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交联互通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江苏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六安市交通IⅡ
运输信息指挥调度中心、广东岭南通股份有限公司、东信和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金德姆电子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岚、王蕾、王洋、贾芮、赵娜、邹德强、武二男、忻圣婷、邢钊、李文虎、李琛、施振宇、王昌、赵龙、包芸嵩、朱玉清、袁学鹏、何建兵、赵莹莹、龚立伟、郑少欢、路军、麻凯、范姝男.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6年首次发布为JT/T1059.8-2016;
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引言
推广普及交通一卡通是发展综合运输服务、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重要的民生工程.JT/T1059《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技术规范》旨在规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相关产品和系统的设计、研发和建设,由八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总则.目的在于确立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的系统组成及总体要求. 第2部分:安全单元.目的在于规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安全单元的类型及技术要求.一第3部分:近场支付.目的在于规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近场支付的应用模型及交易技术要求.一第4部分:远程支付.目的在于规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远程支付的应用模型及业务处理技一第5部分:客户端软件.目的在于规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的架构及功能、安全技 术要求.术要求.一第6部分:可信服务管理系统.目的在于规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可信服务管理系统的组成及安全、管理、接口技术要求.一第7部分:受理终端.目的在于规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受理终端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第8部分:检测.目的在于规范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安全单元、近场支付、远程支付、客户端软件、可信服务管理系统及受理终端的检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