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1857.6-2010 黄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6部分:黄瓜抗细菌性角斑病鉴定技术规程.pdf

技术规程,抗病性,角斑病,鉴定,黄瓜,农业
文档页数:8
文档大小:355.75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农业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1857.6-2010

黄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6部分:黄瓜抗细菌性角斑病鉴定技术规程

Rules for evaluation of cucumber forresistance to diseasesPart 6;Rule for evaluation of cucumber for resistance to angular leaf spot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前言

NY/T1857一2010《黄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为系列标准,共8部分:

第1部分:黄瓜抗霜霉病鉴定技术规程;第2部分:黄瓜抗白粉病鉴定技术规程;-第3部分:黄瓜抗枯萎病鉴定技术规程; 第4部分:黄瓜抗疫病鉴定技术规程;第5部分:黄瓜抗黑星病鉴定技术规程;一第6部分:黄瓜抗细菌性角斑病鉴定技术规程;一第8部分:黄瓜抗南方根结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 一第7部分:黄瓜抗黄瓜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程;本部分为NY/T1857-2010的第6部分.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宇红、谢丙炎、冯兰香、杨翠荣、龚慧芝.

第6部分:黄瓜抗细菌性角斑病鉴定技术规程 黄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黄瓜抗细菌性角斑病鉴定的术语和定义、接种体制备、鉴定条件及试验设计、接种、病情调查、抗病性评价和鉴定记载表格.本部分适用于各种黄瓜资源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抗性的室内鉴定及评价.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2. 1抗病性disease resistance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2.2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通过适宜技术方法鉴定植物对特定病害的抵抗水平.

2.3抗性评价evaluation ofresistancelevels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2. 4 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2.5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

2. 6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 scale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2.7病原分离物pathogenic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的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培养的病原物.

2.8培养基culturemedium可以使病原物生长的自然或人工配制的基质.

2. 9 接种体inoculnm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2. 10

NY/T 1857.6-2010

接种悬浮液inoculumsuspension

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

2. 11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Cucumber angularleaf spot

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Psewdomomas syringae pr.lachrymans(Smithet Bryan)Young,Dye&.Wilkie]所引起的主要以叶部产生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水溃状病斑,叶面黄褐色,叶背病斑处有白色菌脓或菌膜症状的黄瓜叶部病害.

3接种体制备

3.1病原物分离

离物经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等鉴定确认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Psrudo 从发病植株叶片的典型病斑上用常规稀释分离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分离细菌性角班病病原物.分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ung Dye&.Wilkie]后,进行分离物纯化,经致病性测定后,保存备用.

3.2接种体繁殖和保存

3.2.1接种体繁殖

在接种前需要进行病原物接种体的繁殖.常用的繁殖方法为:将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于培养基(蔗pH6.9,在121℃下灭菌15min)上平板培养2d~3d后,倒人适量无菌水,用接种针刮取平板培养基上的细菌,再倒入烧杯中,加适量无菌水搅拌均匀,制成细菌悬浮液,供接种用;或将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在28℃下培养24h配成菌悬液,用比浊法测定菌液浓度,并调整至接种浓度,

3.2.2菌种保存

病叶保存法:从田间采集典型病叶在室温下干燥后放在纸盒中,在15℃~21℃条件下可以保存到1年.

无菌水保存法:将固体培养基上发育正常、无污染的病原菌菌落挑取放人盛有40mL~50mL无菌蒸馏水的容器中,用灭菌铝箔纸封口后置1℃~3℃条件下,可以保存1年以上.

4室内抗性鉴定

4.1鉴定室设置

人工接种鉴定室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及光照的条件,使人工接种后具备良好的发病环境.

4.2鉴定对照品种

鉴定时设“长春密刺”黄瓜为抗病对照品种,“津研2号”黄瓜为感病对照品种.

4.3鉴定设计

鉴定材料随机或顺序排列,每份材料重复3次,每重复10株苗.

4.4鉴定材料育苗

后于恒温培养箱中28℃催芽.待胚根长至0.5cm时,将其播于装有播种基质的塑料育苗体内.育苗基 鉴定材料种子经5%次氯酸钠溶液浸种10min后,用清水冲洗,放入垫有两层滤纸的培养Ⅲ中,然质为草炭、蛭石和莱田土(2:1:1),基质经高温蒸汽灭菌(134℃,30min).在20℃~25℃的日光温室内育苗,幼苗应生长健壮、一致.

4.5接种

4.5.1接种期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抗性鉴定接种期为1片真叶期.

4.5.2接种浓度

约3×10²cfu/ml

4.5.3接种方法

采用喷雾接种法.用小型手持喷雾器喷雾接种于黄瓜叶片的正、反两面至有水滴流出为止.

4.6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将植株置于鉴定室内保湿(RH为90%~100%)72h,以后每天白天光照14h,正常管理,晚上继续保湿(RH为80%~90%).接种期间温度控制在25℃左右.

5病情调查

5.1调查时间

病情调查于接种后10d左右进行.

5.2调查方法

病情指数(DI). 调查每份鉴定材料接种叶发病情况,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记载病情级别,计算出

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

∑(sXn)D= NXS ×100

式中:

DI-病情指数;-各病情级别代表数值;n各病情级别病株(叶)数;N--调查总栋(叶)数;S-最高病情级别代表值.

5.3病情分级

室内病情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插述见表1.

表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状描述0 无症状1 产生环死斑点,病班不扩大2 坏死班发展爱,病班面积占叶面积的1/5以下3 病斑扩展较快,病班面积占叶面积的1/5~1/34 病班连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3~2/35 病班破裂穿孔,病班面积占叶面积的2/3以上

6抗性评价

6.1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60),该批次抗细菌性角斑病鉴定视为有效.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