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開言
尼罗罗非鱼原产非洲,70年代后期引进我国.为了鉴定尼罗罗非鱼,保护和保存尼罗罗非鱼优良的性状及种质,防止苗种生产过程中混杂和退化,并开展有效的种质监测,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是“八五”科技攻关成果,并吸取了前人的有关资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思发、赵金良、蔡完其、周碧云、吕国庆、范兆廷、徐忠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 1027--1998
尼罗罗非鱼
Nile tilapia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生长与繁殖、遗传学特性,以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尼罗罗非鱼的种质鉴定.
2名称与分类
2.1学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
2.2分类位置属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Oreochromis).
3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3.1外部形态特征
3.1.1外形
体高,侧扁.头部平直或稍隆起.体被栉鳞.侧线断折,呈不连续的两行.尾鳍末端为钝圆形,不分叉.
成鱼身体两侧有与体轴垂直的黑带9条.背鳍、臀鳍及尾鳍上均有黑白相间的斑点,在背、臀鳍上呈斜向排列,尾鳍上的斑点呈线条状垂直排列,成鱼在17条以上.性成熟雄鱼的尾鳍、臀鳍及背鳍边缘呈红色.背鳍边缘黑色.幼鱼阶段背鳍有一个大而显著的斑点,以后逐渐消失.
尼罗罗非鱼的外部形态见图1.
图1尼罗罗非鱼外形
3.1.2可数性状
3.1.2.1背鳍鳍式:DXV~XV10~14.
3.1.2.2臂鳍鳍式:AⅡ8~11.3.1.2.3上侧线鳞数:13~26.3.1.2.4 下侧线鳞数:13~20.3.1.2.5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27~31.3.1.2.6 下咽齿:左右下咽骨愈合上有浓密的齿.
对于体长10.0~17.8cm,体重26.8~218.3g的个体,实测性状比例值见表1.
表1实测性状比例值
全长/体长 体长/头长 头长/吻长体长/体高 头长/眼径 头长/眼间距 体长/尾柄长 尾柄长/尾柄高1.235±0.0382.407±0.159 3.202±0.209 3.077±0.710 4.263±0.4382.182±0.348 10.020±1.349 0.679±0.079
3.2内部构造特征
3.2.1
无管,有螺腔,二室,前室较后室大.
3.2.2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为31~33.
3.2.3腹膜
浅黑色.
4生长与繁殖
4.1生长
不同年龄组尼罗罗非鱼在池养条件下体长、体重的实测值见表2.与表2对应的不同年龄组的鱼体长、体重生长关系式见附录C(提示的附录).
表2池养条件下尼罗罗非鱼体长、体重实测值
年龄",龄 o 1实测体长,cm 12.5±0.6 17.2±1.6实测体重,g 74.3±11.8 192.1±57.11)年龄根据实际观察养殖记录而确定.
4.2繁殖
4.2.1 性成熟年龄:在适温条件下,雌、雄鱼初次性成熟约为4月龄.
4.2.2 性腺一年成熟多次,分批产卵,由雌鱼口孵.
4.2.3 怀卵量:初次性成熟的个体平均怀卵量见表3.
表3初次性成熟的个体平均怀卵量
年龄,月 4体重,g141.8±54.9绝对怀卵量,粒 1 335.7±456.4相对怀对量,粒/g 10.5±5.1
5遗传学特性
5.1细胞遗传学特性
5.1.1染色体数
体细胞染色体2倍数,2n=44.
5.1.2核型
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3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12对;端部染色体(t组)7对,没有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组),染色体臂数(NF)50(见图2).
图2尼罗罗非鱼染色体组型
5.2生化遗传学特性
5.2.1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
5.2.1.1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谱见图3.
图3尼罗罗非鱼肌肉LDH同工酶电泳酶谱
5.2.1.2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带扫描图见图4.
图4尼罗罗非鱼肌肉LDH同工酶酶带扫描图
5.2.1.3群体变异范围
尼罗罗非鱼(我国1978年引进的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为11.8%,平均杂合度为0.040.
6检测方法
6.1繁殖力的测定
在繁殖季节,将产卵前性腺发育成熟的尼罗罗非鱼亲鱼进行活体解剖,用电子天平称取体重,空壳重和性腺重(精确到0.01g),同时称取1.0g卵样品2份,在解剖镜下分别计数,计算每克卵的平均卵
粒数,卵巢中所含的全部卵粒数即为绝对怀卵量,单位体重(g)所含的卵粒数为相对怀卵量.
6.2染色体的检测
6.2.1标本制备
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凝聚素(PHA),取肾细胞悬液滴片,空气干燥制片,吉姆萨(Giemsa)染色.吉姆萨染色液的配制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6.2.2测定染色体数
6.2.3组型分析
选择部分最佳中期分裂相,进行显微摄影,按放大照片剪贴配组,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染色体的形态类别,按下列规定划分,即臂比1.0~1.7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组);1.7~3.0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3.0~7.0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7.0~coc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组).
6.3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谱
6.3.1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先剪断腹侧主动脉放血,活体解剖,取背部白肌,放人编号的小塑料袋中,液氮中保存.运回实验室后,置于一25C冰箱中保存.
6.3.2样品制备
样品加30%辅酶1液匀浆,低温离心,至上清液澄清.整个制备过程均在低温下操作.
6.3.3电泳分离
用水平平板电泳仪及4.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加样前,预电泳:50mA,30min.加样后,前电泳:25mA,10min;正式电泳:275V,100min.电泳结束后,放人预先配好并在37C恒温箱中保温的同工酶染色液中染色.同工酶染色液的配制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6.3.4扫描测定
用激光扫描仪对电泳图谱进行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