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193.1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pdf

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
文档页数:6
文档大小:389.89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强制性国家标准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5193.1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15193.11-2003(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本标准与GB15193.11-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一修订了“范围”中受试物的具体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作用;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试验报告”和”结果解释”:修订了“原理”中的部分内容.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的基本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作用.

2术语和定义

2.1致死突变

基因组中发生的一种改变,当它表达时,引起携带者死亡.

2.2隐性突变

只在纯合子或半合子条件下被表达的基因组中的一种改变.

2.3伴性基因

存在于性染色体(X或Y)上的基因.在此仅指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

3试验目的和原理

传给F.代雄蝇.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在F代雌蝇为杂合性,不能表达,而能在半合型F代雄 隐性基因在伴性遗传中具有交叉遗传特征,即雄蝇的X染色体传给F代雌蝇,又通过F代雌蝇蝇表现出来,据此,利用眼色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并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关联的特征来作为观察在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的标记,故以野生型雄蝇(红色圆眼,正常蝇)染毒,与Basc(Muller-5)雌蝇(淡杏色榜眼,在两个X染色体上各带一个倒位以防止F代把处理过的父系X染色体和母系X染色 体互换)交配,如雄蝇经受试物处理后在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隐性致死,则可通过上述两点遗传规则于F:代的雄蝇中表现出来,并籍眼色性状为标记来判断试验的结果,即根据盂德尔分类反应产生四种不同表型的F:代,有隐性致死时在F:代中没有红色圆眼的雄蝇.

4仪器和试剂

4.1仪器

电热恒温干燥箱、生化培养箱、立体解剖显微镜、放大镜、空调机、麻醉瓶、果蝇培养管、试管盘及架、白瓷板、海绵垫、毛笔、海绵塞.

果蝇饲养用具洗净后于120C干燥消毒2h后备用.

4.2试剂

乙醚、75%乙醇、丙酮、吐温.

4.3培养基的制备

4.3.1蔗糖26g、酵母粉4g.加水150mL. 4.3.2玉米粉34g、酵母粉4g,加水150mL.4.3.3步骤:先将4.3.1所述的培养基成分混合煮沸溶解后,再将4.3.2的成分依次倒人混匀、煮沸,最后加丙酸2mL搅匀分装于果蝇培养管内,备用.

5试验方法

5.1受试物

受试物应溶解或悬浮于合适的溶媒中,溶媒应为无毒物,不与受试物发生化学反应.首选溶媒为水,不溶于水的受试物可使用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等),不溶于水或油的受试物可使用羧甲基纤维素、淀粉等配成混悬液或糊状物等,然后在给样前用蔗糖水稀释,受试物应新鲜配制,有资料表明其溶液或混悬液储存稳定者除外.

5.2实验动物

黑腹果蝇,雄蝇用3日龄~4日龄的野生型黑腹果蝇(Drasophila Melanogasfer),雌蝇用 Basc蝇混人. (Muller-5)品系3日龄~5日龄的处女蝇.观察2d~3d有无卵或早龄幼虫孵出,以检查是否有非处女

5.3剂量

按常规方法求出果蝇LC或LD值.然后按1/2LC或LD为高剂量,1/4LD为中剂量,1/8LD为低剂量,另设阴性(或溶媒)及阳性[2mmol/L甲基甲烷磺酸酯(MMS)]对照组.如果受试 物毒性较小,受试物加人培养基的最大剂量可占培养基的5%.阳性对照物可用甲基磺酸乙酯、甲基磺酸甲酯、N-亚硝基二甲胺.

5.4试验步骤和观察指标

5.4.1接触受试物

受试物接触方法为经口给予.新配制的培养基冷却到55C时,倒人受试物,快速磁搅拌2min,放入经饥饿4h的雄蝇进行喂何接触受试物时间3d.

5.4.2交配程序及方法

为检测受试物对哪一期生殖细胞最敏感,将雄蝇在接触受试物后按2一3一3d间隔(分别表示对精2只处女蝇交配,再以所产F:代按雌与雄(1:1或1:2)进行F-F:交配.12d~14d后观察F:代, 子、精细胞和精母细胞的效应)与处女巍交配.即每一试管以1只经处理过的雄蝇按上述程序顺次与孵育温度为25℃.用乙醚对果蝇施行麻醉后可进行分组及F代的性别分离.

每一个试验组至少应有3000个样本数.

6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

6.1数据处理

根据受试染色体数(即F代交配的雌蝇数减去不育数和废管数)与致死阳性管数求出致死率,按

式(1)计算.

致死率=致死管数/受试染色体数×1000% .( I )

运用适合于试验设计的统计学检验方法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致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评价时应对试验结果的生物学意文和统计学意义同时予以考虑.

6.2结果评价

受试物诱发的致死率明显增加,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并且有剂量一反应关系时判为阳性;如无剂量一反应关系时,应至少有一时间点的阳性致死可重复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也可判为 阳性.

7试验报告

7.1试验名称、试验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报告编号. 7.2试验委托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样品受理日期.7.4试验摘要,7.5受试物名称、有效成分CAS号(如已知)、代码(如有)、纯度(或含量)、剂型、生产日期(批号)、外观 性状、有效期、保存条件、配制所用溶媒和方法以及阴性、阳性对照物的相关信息.7.6果蝇品系、昆虫日龄、性别、来源、检疫、孵育温度.7.7试验条件和方法、剂量分组、剂量选择依据、染毒途径和方式、受试物配制过程、交配程序和比例、处理的雄性数、不育的雄性数、已建立的F.培养群的数目、没有后代的F培养群的数目、所测试的染色体数、在每一生殖细胞期检测的带有致死基因的染色体数、统计方法和判定标准. 7.8试验结果:以列表方式报告受试物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被试验的染色体数、无生育力的雄性果蝇数、致死染色体数、致死率,并写明结果的统计方法.7.9试验结论:根据试验结果,对受试物是否能引起果蝇生殖细胞突变做出结论.

8试验的解释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阳性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受试样品引起果蝇生殖细胞突变:阴性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受试样品对果蝇生殖细胞属非致突变物.

对F:代结果的判断标准如下:

a)每一试管在多于20个子代中没有红色圆眼的野生型雄蝇为阳性,属致死突变.如有2只以上 的红色圆眼的野生型雄蝇者为阴性.b)每一试管如确少于20个子代或只有一只野生型雄蝇的可疑管,需进行F,代的观察.c)不育:仅存雄、雌亲本而无仔蝇者.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