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16 ICS 65.020.01
SN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5005-2017
墨天牛属(非中国种)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nochamus spp.( non-Chinese)
2017-11-07发布2018-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SN/T5005-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江苏省溧阳市农林局、中华人民共 和国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出入境检 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路、徐梅、张呈伟、吴晶、郑斯竹宋俊贤、黄蓬英、梁照文、叶兼菱、 安榆林、梁小松、李健、魏春艳、朱宏斌、吕飞、王振华。
SN/T5005-2017
墨天牛属(非中国种)检疫鉴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墨天牛属Monochamus中国种与非中国种的检疫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木材、板材、木质包装和木制品携带的墨天牛属昆虫的检疫鉴定。
2墨天牛属基本信息 学名:MonochamusDejeane 异名:Meges Pascoe,1866;Monohammus Lacordaire,1869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e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nae,沟胫天牛族 Lamini,墨天牛属Monochamus。
传播途径:成虫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近距离的传播主要靠成虫飞翔进行,而远距离传播和蔓 延主要通过人为的苗木或原木调运及木质包装、本制品的携带运输。
墨天牛的分布、寄主、生物学及为害信息参见附录A。
3方法原理 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为本标准鉴定的主要依据。
获得昆虫后,根据沟胫天 牛亚科成虫鉴别特征、墨天牛属成虫鉴别特征判别其是否为墨天牛属昆虫,然后进一步根据中国已知 种类的鉴别特征鉴定,判断其是否为中国种。
根据文献报道频次、分布是否广泛、描述是否充分等,将其中18种作为中国种,其余8种是否 为中国种有待进一步核实。
若判断其非该方法所述的18种中国种之一,根据检疫风险原则,可判定 为非中国种,并应联系有关鉴定专家进行鉴定。
4器材和试剂 4.1器材 光照培养箱、体视显微镜、镊子、解剖剪刀、解剖针、培养Ⅲ、吸水纸、烧杯、酒精灯、毛笔、 标签、载玻片、盖玻片、指形管、手工锯、斧、凿、尖嘴钳、螺丝刀、放大镜、记号笔等。
4.2试剂 10%氢氧化钠溶液、无水乙醇、甘油。
除另有规定外,试剂均为化学纯。
5现场检疫 现场检查时重点检查是否有天牛虫孔、木屑及排泄物、坑道和虫体。
对发现天牛为害的木材,可 用手工锯、凿子、螺丝刀等工具剥开树皮。
如发现天牛成虫,用镊子将虫体取出并将有为害状木料一 起带回实验室进一步鉴定。
如现场只发现幼虫,则应将幼虫连同被害木一起带回,饲养成成虫后再进 行鉴定。
SN/T5005-2017 将上述检查所获得的虫体放于75%的乙醇溶液中进行保存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注明截获来源地、 截获口岸、寄主、截获时间、采集人等信息。
6实验室鉴定
6.1沟胫天牛亚科Laminae的鉴定特征 6.1.1成虫 体小,中等至大型,长4mm~70mm。
下口式口器。
头短,触角着生处位于复眼内侧,离上颚基 部较远;触角细长,有超过体长5倍的,也有短于体长之半的;柄节粗大,具有或不具端疤。
前胸背 板两侧无边缘,具有或不具侧刺突。
中胸背板发音器无纵沟。
鞘翅多为狭长形,也有宽短的种类。
前 足基节不呈圆锥形,前足腔节内缘具斜沟,中足腔节外缘常具斜沟,但亦有缺斜沟的种类。
6.1.2幼虫 头颅近长方形,两边平行,后缘浑圆或平截;头盖两半叶完全愈合;口上片刚毛至少6根;足无 或仅具痕迹;中胸气门突入前胸;前胸背板后半部多具粗颗粒、微刺突或细粒,侧沟明显。
6.2墨天牛属的鉴定特征 6.2.1成虫 中到大型。
头部额高与宽略等,两边常内凹;触角中等细,基瘤突起,左右分开,柄节端疤明 显,有时基部数节下侧具稀疏缨毛,端部各节渐短,趋细,第3节长为柄节的2倍,显著长于第4节; 雌虫触角长于体长,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倍;颊一般长于复眼下叶或等长。
前胸背板大多横宽,侧 刺突发达,前、后缘各具1条横沟。
小盾片半圆形或阔舌形,一般较肩宽,有时中部较阔,端部稍 窄,端缘圆形。
鞘翅长为宽的2倍多,向后渐狭,翅基粗糙,翅尖圆,鞘翅在缝线处不完全闭合。
前 足基节窝关闭或向后稍开放,中足胫节外端具斜沟。
...